你最近也曾突然感覺到肚子痛,衝進洗手間之後不是拉到讓你嫑嫑的,就是什麼也上不出來上醫院做遍各大檢查,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這種令人困擾的情形,可能就是現代人常見的大腸激躁症!

 

何謂大腸激躁症 ?

  大腸激躁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; IBS)是很常見的腸道功能障礙,好發在青春期到中年,在台灣的盛行率約 17.5% 至 22.1%,男性與女性罹病率相近。

  雖然不會致命,但伴隨著反覆性地腹脹、腹痛、便秘、腹瀉及排便習慣改變等,不僅會影響病人的生活作息及工作出勤狀況,還會降低生活品質,造成額外的心理壓力與負擔。

 

診斷標準是在過去12個月,至少有12週或超過12週感到腹部不適,反覆出現以下症狀:

🎯 腹痛或肚子脹氣,上完廁所就改善

🎯 排便習慣改變,如便秘(每週多於 3 次)或腹瀉(每天多於 3 次)

🎯 大便形態改變(硬塊、稀軟便或水便)

🎯 排便的情況改變(需要用力解、有急迫感或覺得解不乾淨)

🎯 糞便帶有黏液,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

  

其中排便習慣改變可分為三型:

便秘型:女性居多,每三、四天,甚至一週才排便一次。糞便乾硬,解便時很費力,一粒一粒,量少,有解不乾淨的感覺。

腹瀉型:男性居多,常在飯後想拉,嚴重時三餐飯後都想上;便意來得很急,急到來不及跑廁所。糞便很軟,糞便量或多或少。

交替型:一陣子便秘,一陣子腹瀉,沒有一定規律。

 


 

大腸激躁症的原因

壓力大者
  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腦,事實上,腸道與頭腦一樣,對壓力都會有相當敏感的反應。不管是生活緊張累積太多壓力,還是因為生氣導致情緒激動,都有可能會造成腸道不適而引發嚴重腹痛症狀,時間久了容易慢性化,形成大腸激躁症。

大腸的蠕動失調
  如果大腸的肌肉蠕動太快,來不及吸收水分,就會排氣、腹部絞痛、有便意、腹瀉或解出黏液; 如果蠕動太慢,水分吸收太多,就會脹氣、感覺排便解不乾淨或便秘;有些患者則是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。

 

 

大腸的神經知覺過度敏感
  遺傳、慢性發炎、情緒或環境壓力使得大腸過度敏感,即使是正常的蠕動或腸氣也會讓患者感到腹痛或脹氣。

藥物
  有些降血糖藥可能引起腹瀉、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及麻醉性止痛藥會抑制腸胃蠕動,造成便秘;部份治療心律不整的藥也會引起便秘。

其他
  有些腸躁症發生在病毒性感冒或細菌性腸胃炎之後,可能跟吃過抗生素有關。

 

改善大腸激躁症的建議作法

一、生活型態之調整

生活型態可能比單一食物更易引發症狀。例如三餐不定時,吃飯匆匆忙忙且常被工作打斷,邊吃飯邊工作,或很少放鬆,都可能使症狀惡化。

二、尋找背後隱藏之心理因素(如焦慮、憂鬱症、恐慌)

必要時可會診精神科醫師。

三、避免加重症狀之藥物

避免引發便秘之藥物(如三環抗憂慮劑、5-HT3 拮抗劑、鈣離子阻斷劑、抗乙醯膽素劑);另外含番瀉葉之藥草茶、酒精及咖啡也要避免。

四、保健消化道

補充足夠之膳食纖維、適量的益生菌與足夠的水份,可以有效改善腸道的菌叢生態,並進一步促進腸道健康。

五、改變飲食習慣

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、多攝取新鮮蔬果、規律進食時間讓腸道規律蠕動、適當的進食份量避免去吃到飽餐廳、攝取高纖維質食物搭配足夠的水分,都可維持良好的腸道功能及減緩大腸激躁症的症狀。
 

便秘型腸躁症 每三、四天或甚至一週才排便一次,糞便較乾硬,解便時很費力,量少或有解不乾淨的感覺,則建議飲食多攝取高纖維質的食物及喝足夠的水份, 以減緩便秘症狀。
腹瀉型腸躁症 常在飯後想拉肚子,嚴重時三餐飯後都想上廁所,便意來得又快又急,糞便鬆軟,容易產生壓力的人,此時最需要的就是鈉、鉀等電解質水分的補充。避免吃會產氣食物,例如:牛奶、乳酪、碳酸飲料,減少含有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性食品,尤其是紅肉。

 


 

 



 

 

 

 

六、規律運動

不僅可以增加新陳代謝,更可舒緩生活壓力及減少疲勞,運動也可以幫忙刺激腸道進行規律性的收縮與放鬆。建議可選擇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融入生活當中,例如走路、跳舞、騎腳踏車、瑜珈或游泳等,每週至少運動三次,每次至少30分鐘。亦可選擇瑜伽、靜坐以及腹式深呼吸,有助於身心放鬆和恢復自律神經的平衡。

七、舒緩壓力

除了腸道不適,部分腸躁症病人同時有睡眠障礙、頭痛、情緒緊張等各種心理層面的問題,長時間下來容易引起胃痛、消化不良、腸蠕動太快…等腸道問題,建議可找到適合自己抒發壓力的管道,例如肌肉放鬆、深呼吸、聽音樂或忙碌時休息片刻等,才能降低大腸激躁症發生的機會。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瘦得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